黃漢琦〈遊木瓜溪〉

為愛危峰景率眞,慇懃曳杖往來頻。
時從月下斟杯酒,雅興居然世外人。
翠嶺梅開不染塵,香風飄襲倍精神。
莫嗤我有登山癖,笠屐時逢探勝人。
富貴浮雲悟本眞,靈山托跡效高人。
此溪堪與桃源比,峻谷深藏不老春。

 

這首詩讀來充滿了觀景的雅興,可以體會出作者平時的喜好與情懷,而且讀得出木瓜溪沿途風光山色。

 

這是首七言古詩,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,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。源於民謠,七言詩的出現,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、有更大容量的形式,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。

 

主角木瓜溪是花蓮溪最北,也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,最後注入花蓮溪。木瓜溪發源於高聳的能高南山、奇萊主山及其南峰,而被命名為「木瓜溪」則是因為木瓜山聳立在該溪進入平原的要口。木瓜溪上游坡度變化大,有利於水力發電,其水力發電排名於台灣第三,僅次於大甲溪與濁水溪。

 

木瓜溪山腳的銅門村日治時期稱為「萬代峽」,現俗稱「小天祥」。特產為名石,如玫瑰石等,受到許多愛石人的喜愛。

 

裡面我喜愛的句是,

 

「翠嶺梅開不染塵,香風飄襲倍精神。」

「富貴浮雲悟本眞,靈山托跡效高人。
此溪堪與桃源比,峻谷深藏不老春。」

 

美景的描寫能使能身歷其境、感同身受。

 

後面的句,則是多希望我也能悟出這些真道理。

 

注釋:
1. 曳:拖著。
2. 翠嶺:翠綠色的山嶺。
3. 屐:木鞋。
4. 峻谷:陡峭深邃的山谷。

 

題解:
本詩為七言古詩,載於《詩報》第107期,1935年6月15日。木瓜溪位於今花蓮縣境內,流域擴及秀林鄉、吉安鄉、壽豐鄉等鄉,發源於能高南山、奇萊主山及其南峰,是花蓮溪最北、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。而被命名為「木瓜溪」則是因為木瓜山聳立在該溪進入平原的要口。此詩是作者沿途遊覽木瓜溪所作,首段便從寫情起始,吐露出作者平時的喜好與情懷,如「為愛危峰景率眞,慇懃曳杖往來頻」、月下酌酒、「登山癖」等雅興,點出了遊木瓜溪的目的,再寫沿途風光─翠綠色的山嶺、山頭的梅花香氣襲人,末了總結將木瓜溪與桃源鄉比擬,雖未深入描摹溪與山實際的樣貌,極其高的評價可見一斑。

 

作者簡介:
黃漢琦,(?-?),生平不詳,曾有多首詩作發表於《詩報》。

 

延伸閱讀:
1. 黃漢琦〈欲入木瓜溪探鑛初到銅門有感並諭諸同志〉,《詩報》第145期,1937年1月17日。
2. 王養源〈曉發木瓜溪〉,《夢寄樓詩集》。
3. 李碩卿〈木瓜溪〉,《東臺吟草》。
(吳青霞)

 

搜尋了延伸閱讀,特地放上另一位作者的作品觀看,別有風味。

 

李碩卿〈木瓜溪〉
兩岸垂垂產木瓜,蕃人出草向人誇。
男兒生要求牽手,砍得頭顱換美娃。
溪流儘日水潺潺,恐有兇蕃伏此間。
行旅戒嚴如畏虎,此溪過後始生還。

 

看得出來不只寫溪,主要還寫了木瓜溪的原住民。


字裡間不難讓人聯想到有名的電影〈賽德克.巴萊〉的出草場景。

 

注釋:
1. 蕃人:指木瓜社番,居住在花蓮縣秀林鄉附近,屬太魯閣群賽德克亞族之一,當時尚保有獵人首的習俗。
2. 出草:原住民獵殺動物、獵取人頭都稱為出草。此處指獵取人頭。
3. 牽手:指原住民的婚配。
4. 砍得頭顱換美娃:原住民男性若獵得人首,將以之為聘禮,獲得女性的芳心。
5. 兇蕃:指保留出草風俗的原住民。
6. 戒嚴:嚴加戒備。通常指在戰時或其他非常情況下,所採取的嚴密防備措施。
7. 畏虎:害怕老虎。林豪《東瀛紀事.叢談下》:「臺地無虎,生番即虎也。」柯培元〈熟番歌〉:「人畏生番猛如虎,人欺熟番賤如土。」

 

題解:
本組詩為七言絕句,收入李碩卿《東臺吟草》,為作者東部旅遊行有感而作。木瓜溪,在今花蓮縣境內,流域包括今花蓮縣秀林鄉、吉安鄉、壽豐鄉,為吉安、壽豐二鄉之界河。發源於能高南山、奇萊主山及其南峰,過木瓜山後進入平原,稱木瓜溪。由於居住當地的木瓜社番,至日治時期仍有馘首的風俗,因此外人經過此地時,總是格外恐懼。第一首以木瓜社番的立場,說明馘首風俗其實是該社婚俗的一部分,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,男方可以用獵殺的人頭下聘,展示其雄力及決心;第二者再以旅客的立場,將兇蕃比喻為猛虎,抒發前途難料、生死難卜的恐懼心情。作者在一題之中使用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,寫木瓜溪的原住民,表現較為全面。

 

作者簡介:
李碩卿(1882-1944),原名燦煌,字碩卿,一字石鯨,號秋鱗,晚號退嬰。原籍臺北,後遷居基隆,並開設私塾「保粹山房」。後應基隆顏家聘請為西席,並與顏雲年、張純甫等共組「小鳴社」,為基隆最早的詩社。昭和9年(1934)移居九份,任「奎山吟社」社長陳望遠家詩文教師,其間並促九份「奎山吟社」、基隆「大同吟社」、雙溪「貂山吟社」合併為「鼎社」。李碩卿長年於臺北課徒,門下弟子近千人,時以「保粹派」稱之,李建興、李登瀛等著名詩人皆出其門下。生平詩文多藏而不刊,後應弟子所請,刊行《東臺吟草》。於昭和14年(1939)印行,對宜蘭、花蓮、臺東開發之面貌,著墨甚多,是日治時期少數專門以東臺灣為主題的詩集。

 

延伸閱讀:
1. 柯培元〈熟番歌〉,《全臺詩》第肆冊。
2. 王養源〈曉發木瓜溪〉,《夢寄樓詩集》。

引用資料http://ipoem.nmtl.gov.tw/files/15-1000-1353,c237-1.php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http://ipoem.nmtl.gov.tw/files/13-1000-587-1.php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